对外交流
对外交流
通知公告
校园动态
对外交流
对再创学习项目研究价值的认识
DATE:2018-10-31 08:44:26     查看次数:     
T 浏览字号
分享到:

各位领导,各位朋友:

大家下午好!好多年没有来菏泽了。菏泽是我曾经学习、生活的地方。这次回来,找不到原来生活的标志物了,我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陌生感,这源于城市发展太快,发展的太好。今天有幸参加再创学习论证会,最大的感受是,我们菏泽的教育在发展,而且是在进行着大的发展。以至于原来对菏泽教育的印象,都将因为这次的活动而发生根本的改变。于文江老师领衔的再创学习项目研究,极具价值!下面,我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一、再创学习有效解决了课堂教学的虚假学习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课堂教学最大问题在于“虚”、“假”学习的盛行。学生在课堂上经常发生“穿溜冰鞋”的现象。也就是于老师所说的各种“替代”现象,即教师的思维替代、语言替代、情感替代、价值替代、任务替代。于老师所概括的,都是虚假学习的表现。

在今天的课堂上,学生在学习概念的时候,教师常常用“告知”、“讲授”的方式进行。殊不知,概念的学习是不能通过“告知”或者“讲授”而获得的。对于概念的学习来讲,不取决于教师讲的多么精彩,也不取决于学生所做练习题的正确程度。这些都不代表着“学到”了。对于学生来讲,只有当其有了经历之后,在实际的操作中,突然悟出来的时候也就是当他“啊,原来如此!”的时候,才意味着真正“学到”了。可见,概念的学习需要建立在实际的操作的基础上,并让学生有经历,有感悟才行。也就是说,没有学生真正的“建构”——他自己的内在建构或者通过与小组成员的共同建构,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概念的学习。

强调真实的经历、建构,其道理在于,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没有?思维发生了没有?发生的怎样?是不是达到了概念学习应该有的高度和深度?没有高质量思维的发生,一切学习都是徒然的,一切学习都可能是虚假的。所谓虚假的学习,主要指的是思维发生的不充分、不到位问题。

为了解决课堂学习“虚假”的问题,我国先后有多种探索。如洋思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我省杜郎口的探索等,这些教学模式或者经验事实上都没有有效解决课堂学习的虚假问题。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并不是正确的,当进行探究学习的时候,所谓的“先教”就是错误的。很显然,如果让学生“先学”的话,学生就知道了答案,所谓的“探究”就没有意义了。这不是真是的学习。于文江老师说,“预习”是不对的,是浪费时间的,就指的是这个意思。对于杜郎口中学来讲,在注重学生“展示或者表现”的同时,却没有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导致学生思维的浅表化、学习的肤浅化。于文江老师研发的“再创学习”克服了以上探索的弊端。她的“原点”指的是让知识学习回归知识原创人的过程,所谓的“原创模拟”,指的是注重体验和感悟,给学生创造充足的学习机会,让思维深度充分发生、深度发生。所谓“矫正”,指的是通过学生小组的碰撞与教师的点拨,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发生、深度发生。这既实现了有效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作用,又有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课堂给学生“放手”的同时,又及时“收”上来,让学生对所感悟出来的知识进行再次升华。这是对教师主导作用的准确定位、合理发挥。总之,再创学习,让学生经历的是真实性的学习。而这,正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全国上下各个学校、各个研究部门正在试图解决的问题。

二、再创学习成功地运用了问题或者任务驱动式学习方式

我国各地都比较重视问题学习、任务驱动式学习。为什么问题学习、任务驱动式学习收到重视呢?

首先,问题学习、任务驱动式学习实际上给了学生充分的探究过程,可以让思维充分发生。如上午何秀梅教师通过“摆火柴盒”,在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形象思维之后,教师又引导学生进行寻找“算式”、“等量关系”,这就是在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思考,而不再是具体的思考、形象的思维。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数学建模”,何老师在这个学习任务中,就巧妙而有效地落实了数学核心素养。

其次,问题学习、任务驱动式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甚至是深度思考的兴趣。在今天上午何秀敏老师的课堂上,教师通过构思一个出人意料的情节、最感人至深的情感,以及写作提纲的尝试中,实际上通过这种任务的驱动,构建了一种深度探究的情境。面对着何老师的问题,怎样解决呢?孩子们绞尽脑汁,拼命地探索着。当他们对自己的探究结果不满意的时候,教师给他们出示了理想的学习文本——《麦琪的礼物》,这就自然地把学生带进深度探究性的学习之中。面对着苦苦寻求的答案,学生们将如饥似渴地阅读文本,并对作者背后的写作方式、写作手法做最大程度的吸收。这样的学习效果,是教师无论如何讲授都难以取得的。

最后,问题学习、任务驱动式学习为开展课堂评价创造了条件,促使教学与评价一体化。评价并不仅仅发生在教学之后,而是还要发生在教学过程之中,乃至于教学之前。为什么这样讲?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企业质量管理的经验。传统的企业在进行质量管理的时候,大都注重质量检验。不过,那个时候,生产线上的工人只管生产,质量检验员只管质量检验。当工人生产出来产品时,就送到质量检验员那里进行检验。为了保证质量,质量检验员检验出次品,并将其淘汰。不过,当质量检验员检验出次品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晚了因为,生产的成本已经发生了。怎样把这个成本消除,把它变成零呢?有个聪明的人叫戴明,他对企业的生产和质量检验流程进行了改革:让生产线上的工人不仅管生产,同时还进行评价,这样,实现生产与评价的“二合一”,从而成就了所谓的全面质量管理、零缺陷生产。这项成果已经让我们的物质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在享受着零缺陷生活从那的高品质生活。但是,我们课堂教学领域相对落后。仍然处在教学是教学、评价是评价的状态。各地开展的堂堂清等教学改革,注重教学之后的评价,这就意味着,我们的课堂教学还处于传统的企业质量管理阶段。今天,我们特别要树立“教学即评价”的教学理念。也就是说,教学的过程,同时就是评价的过程,就是搜集信息、运用信息的过程。有效教学不是别的,就是指的教学与评价的一体化。今天下午,英语教师在引导学生“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时,给小组布置的任务是:(1)自己先说。(2)小组互说。(3)准备展示。而同时给学生小组出示的表现性的评价标准是:(1)是否脱稿。(2)声音大小。(3)表演自然。(4)语音语调。(5)创意十足。有了这个评价标准,等于给学生如何表现、如何展示提供了脚手架,也为教师、学生彼此都随时知道“学到哪里了”、“学得怎样了”提供了依据。只有教师、学生都随时知道“学到哪里了”、“学得怎样了”,教师、学生才能彼此调整教的策略或者学的策略,以更好地达成预期的学习目标。没有这个评价,产生不了相应的信息,教学质量就难以保障。

 三、再创学习促进了教师的课程创生

什么是课程呢?于文江老师说,教材就是学习资源,教师进行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挖掘教材文本的思维内涵和能力要求,把它们通过与生活结合等方式,在学生身上落实下来。因此,教师注定是课程的创造者。她不能照本宣科,而是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从教材中挖掘能力、素养生长点,并跟生活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有效地生成能力,形成素养。

在我们国家课程改革的运行系统中,教师理解的课程极其重要。面对国家出台的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编制的教材,教师必须进行自己的“理解”才能实施。教师理解的产品并不神秘,大家日常撰写的教案,就是教师理解的课程。因此,什么是课程,从课程运行的系统来看,就是“教案”。只不过,我们需要从课程的角度改革教案,让教案具有课程要素。对于如何让教案具有课程的要素,这不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就于文江老师领衔的再创学习项目来说,她对于如何写教案,有独到的研究。我看到,在“问题提纲”部分,有四项内容:“大问题提纲”、“学习方式”、“问题解决后学生的收获”(知识技能、方法思维素养)。所谓的“大问题”,对应的是“大概念”。这就是核心素养之下,教案应有的品格。我国普通高中的课程标准已经修订,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正准备修订。你看,普通高中的课程标准,每一学科都列出了“大概念”,大概念之下,是各个学期的课程标准。面对着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需要把大概念落实到教案之中。这需要我们更多地按照单元进行设计,而不再是一节课一节课地进行。一节课一节课地进行设计或者教学,可能会让进行学生零零散散的学习,这不利于真实性学习、深度学习的发生。因此,今天的教案撰写更多地以单元为单位,并站在大概念的角度,设计“大问题”、“大任务”、“大评价”。李香凤校长在她的讲演中,描述了单元设计的做法,并用举例的方式,给大家解释了什么是单元设计。她认为,要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必须在一个大的格局里重构单元,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麦琪的礼物》这类小说文体时,需要系统设计怎样写小说、怎样评价人物、小说的特点是什么、其他的小说相比,《麦琪的礼物》这个小说与其他的小说文本有什么不同?等等。我们菏泽能出现这样的课程教学理念,能有这样的意识,了不起!这也充分表明,菏泽的教育正在复兴,正在崛起!我们今天聚在一起,除了分享到前沿的教育教学观念之外,也让我们看到了我们菏泽教育的希望。以于文江老师为代表的“再创学习”体系的产生,是我们菏泽教育复兴的标志。

 四、再创学习是一项难得的、优秀的课堂教学研究成果

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资源相对不足。近期我经常到一些国家级或者省级名校长那里进行诊断,尽管大家可以取得这样或者那样的成效,但是,一旦聚焦于课堂的时候,就会发现,有深度的成果极少。能让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真实学习的成果更是少之又少。实践中的探索大都在促进学生真实性学习、深度学习上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于文江老师领衔研究的再创学习项目,让我们看到了课堂教学突破的希望。之所以这样说,乃在于再创学习是一项扎根菏泽大地所取得的一项机具特色的研究成果。第一,她具有独特的话语。一项研究,如果真正去做了,就会像学生的真实性学习一样,研究者就会有自己的感悟,从而形成自己的话语。“原点”、“原点模拟”、“矫正”等,都是于老师所独有的话语。第二,有理论思考。该项目建立在建构主义、情境教学等理论的基础上,并有自己的逻辑。这是有“理论”的表现。第三,能进行实际的操作。我国的教育研究,注重空泛的理论研究,能落地实施的,向来较少。我们当前所缺乏的,不是理论,而是将理论进行落地实施的工具、方法或者技术。在本项目中,于老师深入课堂,于老师一起,研发了诸多工具、方法或者技术,如,如何写教案、如何进行展示等,都进行了有“方法”、“工具”、“技术”的研究。这是难能可贵的。第四,体系化。一个项目如要在教学中真正实施,必然会涉及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方面面的因素。因此,它必须成为一个体系,才有实施的可能。在本项目中,于老师的研究中有学习理论、课堂操作方法、备课、课堂评价、教师培训等涉及课程教学改革运行的各类要素。这就为实际的改革运行提供了保障。第五,可推广。基于上述四个特征,这个项目也具有了可推广性。

取得这样的成果,这是菏泽教育的幸事,也是菏泽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这个成果的背后,透射着于文江老师深厚的教育情怀,她数十年如一日地默默耕耘,坚持不懈,持续研究,为了自己心爱的教育研究事业,甚至含泪奔走着。这个成果闪耀着一个优秀的有良知的教育研究人员的智慧,凝聚着她的心血。在这个成果的背后,也透射着菏泽教育的生态,近几年来,菏泽教育人奋起直追,成效甚大,全市上下呈现出浓厚的干事创业氛围,出现这样一项优秀的成果就是必然的了。

基于上述认识,我建议今天到场的各个学校要积极应用于文江老师的这项研究成果,热情拥抱这项改革,让我们菏泽更多的孩子能从中更早地受益。我本人作为山东省教科院课程中心的工作人员,也将关注这项改革,并将这项成果向全省进行推广。

谢谢大家!

0530-4386668